〔記者侯姵伃/嘉義市報導〕馬糞海膽又稱為白棘三列海膽,在臺灣本島的東北角、墾丁海域,以及離島的澎湖、小琉球及蘭嶼都有其蹤影。馬糞海膽生活在珊瑚礁及礁石區,以海藻、海草為主食,能有效控制大型藻類的滋生,是維持珊瑚礁與藻類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卻由於人為濫捕導致馬糞海膽的野外族群數量快速下降,引發海洋生態危機。
自2009年起澎湖水產種苗繁殖場開始馬糞海膽的人工養殖試驗計畫,透過產官學三方合作提高馬糞海膽在人工環境的存活率,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去(2023)年宣布突破馬糞海膽完全養殖技術,並委託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執行「白棘三列海膽各生長階段商業性飼料」研究計畫,在嘉大水生生物科學系團隊的努力之下完成人工飼料研發,在不久的將來,合法養殖馬糞海膽的業者即能全年供應市場需求,創造海洋資源保育與地方產業發展的雙贏局面。
人工養殖馬糞海膽最關鍵的技術就是飼料研發,食物是生物營養與生存能量的來源,現有的飼料多數以「魚粉」為主要配方,不僅成本昂貴且間接造成海洋生態負擔;若改用其他配方,又會造成海膽營養不良降低存活率。這個棘手的問題,由嘉大水生系朱建宏助理教授所領導的「人工海膽養殖飼料研發團隊」找到了解方。
嘉大研發團隊黃子維研究員表示,野生海膽以藻類為主食,因而推論蛋白質來源從動物性改為植物性對海膽成長表現影響不大;經由團隊不斷的嘗試,發現由脫脂大豆磨成的豆粉是相當適合海膽的蛋白質來源,決定飼料的主要成分後,團隊繼續鑽研其他營養成分的比率,最終發現在鈣、鎂等礦物質與β胡蘿蔔素的交互作用下,養殖海膽的體殼成長顯著贏過攝食天然藻類的海膽;且依新配方製成的飼料其穩定性及黏著度較高,在海水中營養成分也不易流失、變質,讓飼養海膽的養殖成本下降許多。
團隊召集人朱建宏助理教授表示,臺灣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但需要大家用心去保護與維持,嘉大團隊將持續優化飼料配方,同時也透過農漁局與養殖戶交流溝通,推廣新式飼料,幫助漁民以更經濟的方式提高養殖的成功率。嘉大林翰謙校長讚許團隊的研發成果,不僅符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同時還可防止海洋環境劣化,為地球永續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