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孫慶璋/嘉義報導
嘉義一名高齡88歲的張姓老翁,年前因為右邊人工髖關節細菌感染,疼痛不已,因此為張姓老翁進行兩階段髖關節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日前在四角拐的輔助下,可順暢行走。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部醫師周振銘表示,像張老伯伯這樣高齡又伴隨多重慢性疾病,三個月內進行兩次髖關節手術,術後恢復如此快速又良好實在少見。
依據醫學研究報告指出,人工髖關節感染必須要採行兩階段手術,第一階段摘除人工髖關節,才能消除細菌感染。第二階段則是於兩個月後,重新施行人工髖關節再置入手術。張老伯伯於是接受了第一階段手術,除了清創外,並將人工關節摘除。術後細菌感染果然獲得控制,右側髖部疼痛完全消除。
每天下午總習慣到公園會老友、敘舊的張老伯伯,發生術後細菌感染,雖然感染已獲得控制,右側髖部也不再疼痛,但是由於第一階段的手術摘除了人工髖關節,右下肢無法使力,導致張老伯伯須以輪椅代步。張老伯伯認為,能自己走路到公園去見朋友就表示健康,為了不讓家人、朋友照顧麻煩,他堅持要接受第二階段手術,裝入新的人工髖關節。
周振銘醫師表示,張老伯伯除了高齡的風險外,心臟曾放了兩組冠狀動脈支架、有肝癌病史,又合併慢性腎臟功能不全,如施行人工髖關節再置換手術,還是有可能的風險。為了圓張老伯伯重獲行走的夢想,醫療小組嚴密評估及反覆模擬,手術採用半身麻醉,術中小心謹慎減少出血量,終於成功的完成了人工髖關節再置入手術。高齡多病的張老伯伯在三個月內接受了兩次髖關節手術,而且能夠自由行走,臉上不時露出喜悅的笑容。
嘉義基督教院骨科部 周振銘 醫師提醒,年事已高的患者本身骨骼健康已不如前,加上本身可能已伴隨慢性疾病的問題,手術風險相對提高。因此,術前民眾除需與醫師密切討論外,術後三個月內復健或行走一定要由拐杖輔助,切勿過度施力,並慎防跌倒。就算是高齡病患,也可以“換髖”心情,再度正常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