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皮雕工藝是將傳統製皮技術加以改良、創新,提升作品特色及質感,並讓手工藝品更具地方特色讓創意實物化、商品化,將族群的傳統圖騰以皮雕的技法,表現在日常的生活用品上,展出的皮雕作品包括有皮包、零錢包、手提包、記事本、名片匣等等種類繁多,每件手工雕做的皮雕作品中,圖案背後都有屬於它的故事和傳說,極具特色。
【TNN記者 莊文祥番路鄉報導】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八月份在觸口遊客中心展出「2014阿里山鄉皮件創作大賽」優勝的作品。阿管處邀請大家一同來親自感受真皮「手工」創作的美和獨特。這次活動有二十餘件作品參賽,作者分別來自樂野、達邦、特富野部落的鄒族工藝師;他們皆是業餘的皮雕愛好者,紛紛把握展現才藝機會,創作兼具原民文化、藝術性及實用的皮件組參賽,精神可嘉。
這次大賽的裁判長─皮雕大師李宛玲說:雖然比賽的規模較小,但有幾件作品讓評審十分驚豔;如「豐收的小米」滑鼠墊,工法結合了刺繡和皮雕,手法特別又細膩,是很棒的立體複合媒材,可看出作者的創新和前瞻。
另外,幾件作品的作工和巧思都獲評審讚賞,如:皮包功能以腰包和背包雙功能設計,符合現代人生活的需求,加上造型特別和鄒族圖騰的設計,手工縫製細膩,別出心裁。
還有以鮮明顏彩配色,雖呈現前衛的觀感,卻還保留鄒族文化意涵的作品,跳脫一般對部落皮件深沉的用色和粗曠表現手法,給人開朗清新的感覺。有一件是給孩子製作書包,雖然型式比例及縫製有缺失,但圖案美麗、密密麻麻的縫線,讓人佩服母親的用心,「慈母手中線,臨行密密縫」,一針一線都是母愛啊!
裁判長李宛玲老師表示:礙於名額,比賽難免有遺珠之憾,但作者都是很棒的,特別是許多原住民擁有極佳的創意和美感,若經再接再厲,相信累積更多經驗和自信,之後參加更大型的比賽,一定能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