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窯 練土
捏陶 弄漆
龍眼園裡的 質樸生活
人生境界的 一畝恬靜 . . . .
嘉義市立博物館1樓特展區將於11月2日(三)至11月27日(日)
舉辦「李俊蘭2011陶漆個展」,展出漆器、陶器作品約50件。漆器包含立體、繪畫及古琴等15件,陶藝則以茶具、花器、餐具、酒器等實用器皿為主。喜愛泥土與柴火的李俊蘭自己蓋窯,以單一龍眼木改良雜木燒窯釉色不均的缺點,作品釉色呈現自然落灰,質樸美感兼具;另外有著類似橘皮外表的鹽燒陶,則蘊含作者守候窯溫與投鹽的創作情感;現場展示2把以生漆及老杉木製作的古琴,寧靜吐露著山林氣息與芬芳。
成長於傳統的農村家庭的李俊蘭,小時候玩泥巴、打水仗的童年遊戲,是他創作的珍貴元素,參加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漆藝傳習計畫」,跟著漆器大師賴高山、賴作明父子學作漆器,則是創作歷程的再次蛻變,習得漆器製作原理之外,製陶技巧也更上層樓,讓他89年獲得第5屆桃城美展首獎。
之後無論是台南藝術大學研究所進修、在馬里蘭州和愛荷華州的陶瓷藝術中心擔任駐村藝術家、前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學習日本傳統漆藝或接受外交部邀請,前往帛琉協助當地陶器創作,一連串學習及教學融會的創作旅程,不僅打開他國際視野,也讓李俊蘭重新思考創作媒材與自身成長經驗及周遭環境的連結;受邀到南華大學的古琴製作課教導漆器製作技巧,則開啟他製作古琴的興趣。
李俊蘭常在工作之餘與古琴老師飲酒聊天,不看譜隨興學習古琴彈奏,或
在陶器燒製完成後,隨意「拈花惹草」展現另類創意。對他來說,創作即勞動,燒窯辛勤的汗水,是做出令人感動作品的必經過程;藝術即生活,做陶玩漆是為了滿足實際生活與表達美感的需求。
李俊蘭將創作與生活結合,以自家農舍改裝的工作室「蘭山創意工坊」,除電窯、瓦斯窯、柴窯、鹽窯外,還有一座特別的披薩窯,因為柴窯作品燒成時間長達60小時,李俊蘭跟學生們常常在等待過程中一起烤披薩並用創作的陶壺陶杯泡茶同樂。
11月2日至11月27日,歡迎前來嘉義市立博物館,體會李俊蘭的生活陶藝美學。